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真心贴心为乡亲办实事——记阳城县东冶镇秋泉村第一书记 陈雷

    信息发布者:慧之音
    2016-11-23 12:02:37   转载

     

    陈雷(右)在田间和村民一起劳作。

      坐车去阳城县东冶镇秋泉村,要经过一段11公里的山路。这段路越走越窄,越走越陡,越走人越少。

      去年8月中旬,从市国税局到秋泉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陈雷,刚一走出这段盘山岔道,心里就不是滋味,感慨万千:这里真的太闭塞了。

      从那时起,陈雷就有了想法,就有了改变秋泉面貌的冲动。

      “搭桥修路”,让更多人知道秋泉

      秋泉有五个自然村,目前只有两个自然庄有人居住,一个是秋泉,一个是土岭。住在秋泉村的日子里,陈雷每天早晨起床比在单位上班时还早,带着相机、日志本,强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,沿着山间小道爬山头,跑沟底,攀树杈,钻荆棘,一条条小道走,一个个山头转,碰到山中美景拍下来,看到问题记下来。早饭后,他会到村民家中详细了解情况,到山上和放牛、放羊的村民聊天。渐渐地,他对秋泉村有了新的认识。“这里保存着原始生态的美貌,山大沟深显现出自然风光的奇妙,朴实厚道是山里人特有的美德,条件艰苦正是锻炼意志的要求。”他爱上了秋泉,甚至感到离不开秋泉,他把每天拍下来的照片发在微信群里,并在日志里记下这一点一滴。

      陈雷说,阳城正在做全域旅游大文章。而秋泉景色这么美,完全可以融入进来,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。在了解秋泉风土人情、历史传说、景观故事的同时,陈雷利用微信、QQ等推送秋泉的信息和照片。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,陈雷往返晋城70多趟,在微信朋友圈里发送50多条信息和300余张照片,介绍秋泉的人文特色、自然风光,很快得到大家的关注。

      酒香最怕巷子深,朋友们觉得秋泉的景色不错,想来看看,但陈雷已经真切感受到了来一趟秋泉有多么不容易。对此,记者也是深有同感。

      到秋泉采访,下了晋阳高速公路,要转上阳济一级路。快到济源的交界处时,左拐进入乡间水泥路。到了急弯处,车一把还拐不过去,在这样的路上行车,必须小心翼翼。

      到秋泉的路上,几乎碰不到一辆车、一个人,且乡间小道岔路很多,没人指引,都找不到村子。好在,记者去的时候,每个路口都能看到有手写的“秋泉”的路标,顺着路标,才算没有迷路。

      陈雷说,秋泉的道路是他非常担心的,一是会车难,二是无路标,怎么办?我觉得,要让更多人来秋泉游玩,首先是解决路窄和路标的问题。

      于是,陈雷自己花钱买来材料和配件,因陋就简动手做了四个道路指示牌、警示牌,又用油漆在岔路口的石头和路中央标上指示箭头。去年国庆节前,他和村干部带头,又发动村里群众投工100余个,在沿途开挖了50余个会车点,方便车辆进出。国庆节期间,秋泉村接待了10多批游客共120人,路上没堵一辆车,出行条件改善初见成效。

      今年,他又找来两块废旧公路指示牌,在交通要道制作村情简介和风光简介,带来村民开通老谷堆步道,对会车点进行硬化改造。如今,路好走了,到秋泉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。

      改变观念,让群众找对挣钱门路

      看完了秋泉风景,陈雷带着记者在村里溜达。路过王菊香家时,她热情地邀请大家到门口的石桌前坐坐,随手为大家一人冲了一碗蜂蜜水。当然,这水可不是白喝的。王菊香对陈雷说:“陈书记,上次你一个朋友说要买我的蜂蜡,到现在还没和我联系。你帮我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?”

      记者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,只见她家厨房门上用石笔写了好些个电话号码。王菊香说,这都是想买我家蜂蜜的,我也不会存电话,就写在了门上。

      王菊香家养了14窝土蜂,还养着80多只羊。自从来的游客多起来后,王菊香发现原本很便宜的土货,竟然能挣不少钱。她说,来玩儿的客人都喜欢买我们的蜂蜜,没添加剂,特别甜,蜂蜡就更贵了,但是说好了又不来买,也不敢卖给其他人,这得给个准信儿呀。陈雷告诉王菊香会马上和朋友联系,王菊香这才轻松了下来。

      陈雷说,别看秋泉村子小,人不多,可是土特产品并不少,土蜂蜜、山核桃、有机小米、甜柿饼等,还有自家酿制的野葡萄酒、山楂酒,大多自家喝了,很少能卖出去。节假日来人多,村民们便把自家的少量的特产拿出来卖。仅去年国庆节前后,村民卖土特产品收入达到15000多元。

      陈雷认为,这样闭塞的小山村,脱贫的最大障碍就是村民们“穷惯了”的心态。游客来的多,买的山货就多,就能让村民们看到自己的优势,找到挣钱门路。

      陈雷记得,刚到秋泉村的时候,村里没有学校,没有小卖部,没有医疗站,更没有小班车,村民的生活十分不便。于是,他利用回家和开会的机会,经常捎带着为村民拉东西、买菜、买药、捎孩子们上下学。有一次,一位村民让他给买药,拿着人家给的药盒跑到镇上没有,到阳城县也没有,回到晋城跑了三个药店才买上。每次往返秋泉的路上,只要碰到有走路的人,他肯定要停车问一下是不是顺路。如果是,一定要拉上。有一次,两位老人分别带着8、9岁在窑头上学的孩子,他捎上她们,一直送到车不能再走的路上,老人激动得直感谢。

      他说,每次听到村民们发自肺腑说“谢谢”的时候,反而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,他要打开村民的眼界,让大家都能脱贫致富。

      发展乡村旅游,秋泉走上脱贫路

      近一年来,陈雷通过向老支书、村委主任王李兵反复请教,又和村里的老农、村民代表等多方调查、了解,听取群众意见,形成了新的发展思路和规划。

      秋泉、土岭两个自然庄距离沁河都只有三四公里,只有羊肠小道可以到达,沁河原始风韵依然浓烈,这就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。按照发展规划,秋泉庄地处深山沟,气候温润,适合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,可以引进优种野葡萄,手工酿制野葡萄酒;还可以引进良种土鸡、良种山羊,形成养殖基地。土岭村地处山顶,视野开阔,山里泉风景区的纱帽山就在秋泉范围内,北面隔山有阳城开发的月院、磨滩风景区,东与泽州李寨、土河隔河相望,南与河南济源搭界,可以打通东大门,种植果树建成“采摘园”,兴办“农家乐”,开发自然风光“观景台”,吸引周边游客休闲度假,从而让农业合作社真正发挥帮扶脱贫的作用,让外出打工的青年返乡创业,形成旅游带动农业,农业促进旅游的良性循环。正如“小秋泉、大美丽,休闲徒步欢迎您”的广告语,刻画出秋泉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的美景,勾勒出秋泉百姓脱贫致富的愿景。

      思路明确,就要付诸行动。在和村两委成员沟通的基础上,陈雷先后到市、县水利、电力、交通、旅游等有关部门反映情况,争取支持;撰写关于秋泉水、电、路、旅游资源等调研情况报告;到市、县扶贫办、水利局、林业局、农委等相关单位咨询、请示工作;主动向镇党委、派出机关及市、县组织部门汇报工作10余次,积极与扶贫帮扶单位县电力局沟通联系,逐步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权,获得多方支持和帮助。

      亲朋好友、相关部门的时常关注并造访,给秋泉村集聚了人气,老百姓也增强了脱贫信心。市国税局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,为秋泉脱贫发展出谋划策,对陈雷开展工作给予大力支持;阳城县委宣传部、财政局、水利局、旅游局、交通局、电力公司、广电局、电视台等单位也想方设法,为秋泉村提供帮助,县财政还拨付10万元一事一议款项,用于道路改造及停车场硬化。

      村民王小虎家的农家乐已经收拾了出来,开门迎客。王小虎说:“村里游客一天天多了起来,来了总得吃住,我家正好在下山的道路上,开农家乐生意肯定好。今年,在陈书记的指导下,我把房子收拾了几间,办起了这个农家乐。”

      陈雷说,最近这段时间,自己最开心的事,就是村民因为客源问题找自己协调。

      自从秋泉村名声渐响,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,陈雷每个星期天都得留守秋泉,接待那些慕名而来的同学、同事和朋友。但村民们发现,陈雷的“派饭”一般只往一家派,这下其他的农家乐就不高兴了,说陈书记不能一视同仁。

      对此,陈雷耐心解释,这并不是自己“派”的饭,而是朋友们选的。人来得多,有的农家乐一家做不了那么多饭,就只能选接待能力强这家了。他还鼓励说,秋泉村的客人会越来越多,大家要赶紧提高接待能力,挣更多的钱。

      陈雷说,村民因为客源提意见,说明大家有了市场竞争意识,有了这个意识,就不愁挣不到钱,这就是脱贫致富的希望,值得高兴。

      尝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甜头,秋泉百姓干劲十足。今年春天在开发老圪堆观景点时,10多个“50后”男女劳力全部出动,披荆斩棘开通了两条登山通道。接着群众又用了20多天时间,先后投工230余个,投义务工50余个,对去年扩建的会车点进行硬化处理。老百姓的话语十分朴实:“这些事情我们愿意做,这些工程谁也带不走,我们是给自己干活啊!”

      看到充满干劲的村民,陈雷笑着说,农村贫困得久了,就像平静的湖面,而我们这些第一书记,就是打破这平静的石子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